嚴懲不法,尊重創新:侵犯商業秘密最新進展最新消息,侵犯商業秘密案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涉案嫌疑人將受到法律制裁。部分拒不配合企業涉案設備被查封并附帶民事責任。我們將保留采取進一步法律措施權利,堅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一是案件數量逐年遞增。2010年至2013年,從檢察機關受理提請批準逮捕、受理移送起訴的案件數量看,大致呈逐年遞增的趨勢。2012年,某省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商業秘密案件行為專項行動,該院受理提請批準逮捕人員和移送審查起訴案件數分別比是2011年的4.07倍和3.19倍,2013年案件量稍稍回落,但幅度很小。(如圖1所示) 二是涉案罪名相對集中。我國刑法對知識產權犯商業秘密案件罪規定了7個罪名,涉及商標權、版權、著作權和商業秘密四類。2010年至2013年該院辦理的案件主要集中在侵犯商標權類案件,其中假冒注冊商標罪119件,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罪16件,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42件。 三是宣告緩刑、判處輕刑比例較高。2010年至2013年,該院起訴的侵犯知識產權案件中,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宣告緩刑的案件為106件,占全部案件數的71.1%。 在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侵犯商業秘密罪,因對證據及法律適用方面看法不 一,主要存在以下兩大爭議。 如何認定技術信息屬于商業秘密。一方面,要看涉案的技術信息是否“不為公眾所知悉”,即具有非公知性。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規定,有關信息不為其所屬領域的相關人員普遍知悉和容易獲得,應當認定為“不為公眾所知悉”。司法實踐中對商業秘密的非公知性的認定主要依據相關鑒定意見,但需要注意的是,鑒定機構在出具該技術信息具有非公知性的鑒定意見之前,要對國內外數據庫進行相關檢索,以保證鑒定意見的嚴謹性。另一方面,要看權利人是否已采取保密措施及保密的范圍和程度。保密性是指權利人對其信息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將該信息作為商業秘密進行管理。其大致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商業秘密權利人主觀上必須具有保密意愿,客觀上采取了保密措施。二是對商業秘密采取的保密措施應在合理范圍內。即權利人所采取的保密措施足以提示一般人合理注意到商業秘密存在即可,并不要求權利人采取絕對的、極端的保密措施。 對權利人造成的損失金額如何認定。根據刑法的規定,給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是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的必備要件,但如何計算重大損失,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特別是在某些公司賬目不全,無法計算其生產成本的情況下,如何準確計算因侵權行為所獲得的利潤,更是實踐難點。目前,司法實踐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種計算模式:一是侵權人的銷售收入減去權利人的成本;二是侵權產品的銷售收入乘以同行業的平均利潤率;三是侵權產品的銷售量乘以權利人被侵權前的平均銷售利潤。如果采用**種計算模式,一方面由于權利人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支付技術使用費、廣告費等費用,其生產成本要遠大于侵權人的生產成本,另一方面侵權人為了占有市場,其銷售的價格有可能是權利人銷售價格的一半,顯然,這種計算方法不能客觀反映出權利人的實際損失。如果采用第二種計算模式,一方面存在前述侵權產品銷售收入過低的問題,另一方面同行業的平均利潤率也難以估算,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筆者認為,采用第三種計算模式,即通過對權利人同期銷售被侵權產品的平均銷售利潤進行司法審計后,再乘以侵權人銷售的侵權產品數量,計算出侵權行為對權利人所造成的損失。此種計算模式既充分考慮到侵權行為的直接后果是擠占了權利人產品的市場份額,又較為準確地估算出權利人的損失數額,具有可操作性。 |